优发国际|随优而动一触即发

Industry Watch

优发国际观点

优发国际观点 | 对比视角下进一步推动北京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发布日期:2025-03-21

来源:北京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十四五”以来,各地高度重视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北京、江苏、广东更是其中的领头羊。本文重点从产业规模、创新发展、政策引导、场景建设四个维度客观分析对比北京与江苏、广东三地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情况,以为北京发展新型储能产业提供参考。

01从产业规模看,北京新型储能产业发展迅速,但与广东、江苏相比仍有差距

北京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是广东、江苏的1/5左右,且差距有扩大之势

2023 年北京新型储能产业实现营业收入超400亿元,同比增长超 50%。而2022年广东、江苏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分别为1500亿元、1200亿元,处于全国领跑地位(占比全国总量分别为46.9%、38.1%),分别是北京的5.6倍、4.5倍。在政策推动、市场需求增长等多重因素影响下,规模差距持续扩大,据保守估计,2023年广东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突破3000亿元1,同比增长超100%。

分析规模差距的背后,主要体现为收入结构差异化,北京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以系统集成为主,广东、江苏以锂电为主

北京在储能系统集成领域形成了一定发展优势,多家创新型企业国内储能系统出货量排名前十(海博思创、新源智储、金风零碳)。2023年海博思创、新源智储等头部企业营业收入均在30亿元以上,合计占行业比重达39.3%,同比增长1.8倍。而全国新型储能中,锂电储能占据绝对主导地位,2023年已投运锂电储能产量达185GWh,累计装机量占新型储能比重为97.3%。2023年锂电出口总额达到4574亿元,在“新三样2”出口中占比高达到43.15%,广东、江苏出口量位居全国第二、第三。广东锂电池产业发展成熟,拥有比亚迪(全球市场储能电池出货量排名前十位)、鹏辉能源(全球市场储能电池出货量排名前十位)、瑞庆时代、亿纬锂能等一众锂电龙头企业,2023年锂电储能营业收入基本都在百亿以上,其中比亚迪储能板块收入近300亿元,瑞庆时代超200亿元,亿纬锂能储能板块超150亿元。江苏锂电池产业发达,仅锂电池产业基地就有69个,拥有江苏时代、中创新航、南京国轩、先导智能等行业头部企业,其中江苏时代2023年营业收入超200亿元,中创新航2023年营业收入近50亿元。

02从创新发展看,北京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特征突出,广东、江苏产业创新优势明显

北京科创资源优势显著,技术研发能力国内领先

依托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北京新型储能产业起步早、积淀深厚,在技术创新方面处于领跑地位,特别是固态锂离子电池储能、钠离子电池储能、液流电池储能、热泵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高惯量飞轮储能等技术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截止目前,北京已建成一批国家级研发机构,包括国家能源大规模物理储能技术研发中心、新能源与储能运行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搭建了一批创新平台,包括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北京未来电化学储能系统集成技术创新中心等;储备了一批前沿技术,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在重力储能、超级电容器储能、超导储能等领域技术实力领先;重点聚焦前端研发和中下游系统集成,孵化了一批优质科创企业,包括海博思创、新源智储、金风零碳、中储国能、卫蓝新能源等。

广东、江苏产业链生态完善,产业创新优势突出

广东是国内储能电池产业发展最早、覆盖最全、最成熟的地区,产业整体技术研发与制造水平均居全国前列,涵盖了储能电池、系统集成、设备和电池回收利用等细分领域,产业链覆盖上游材料制备及下游封装应用等。依托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所等科研院所在储能领域建设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构建了集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全链条创新平台布局。2023年以来,聚焦产学研协同,由南方电网等头部企业牵头先后成立了广东新型储能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广州储能集团等,建成了国内新型储能领域唯一一个国家创新中心——广东省新型储能创新中心,打通“研发—中试—检测—实证”链条。江苏风能(尤其是海上风电装机全国第一)及太阳能资源(光伏发电并网装机位居全国第三)较为丰富,依托良好的制造业基础,新型储能行业发展起步较早,围绕锂电材料、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等储能产业链细分市场展开布局,创新产品开发和储能项目应用国内领先,例如乐创能源在行业内率先提出储能AI大模型,并推出悟空储能magic等系列产品;远景能源2021年推出的首代智慧液冷储能解决方案领先于行业,2023年成为储能厂商主流选择。截止目前,全省储能行业拥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近60家、省级以上科研机构16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56家(如中能硅业、先导智能等),此外,国内储能头部企业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蜂巢能源、国轩高科、鹏辉能源等均在江苏有落地项目。

03从政策引导看,北京加快完善产业顶层设计,但广东、江苏政策体系化程度高

北京产业政策体系加快完善,但仍存在落地路径不清晰等问题

2023年以来,北京已先后发布了《北京市关于支持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北京市新型储能电站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北京市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并将新型储能纳入未来产业重点方向,为进一步促进新型储能产业发展释放积极信号。但总体上,政策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落地路径、操作细则还需进一步细化。

广东、江苏产业政策体系已初步形成,产业牵引作用强劲有力

广东高度重视新型储能产业,已经形成“1+N(省级分领域)+N(市级)”的产业政策体系,强力支撑产业落地,成为国内新型储能政策支持样板省份。顶层设计方面,省级发布了《广东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作为纲领性文件,提出到2027年全省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0000亿元。分领域方面,各主管部门快速响应,根据职责分工围绕关键技术创新、产业链协同、储能电站建设、安全管理、电力市场机制等相继发布专项配套政策。各地市层面,各地发挥自身产业优势,研究制定了系列政策或规划。江苏历来重视新型储能发展,将其纳入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各专项规划中,“十四五”以来先后印发了《江苏省“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动我省新型储能项目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专项政策,支持落地各类新型储能项目,明确了项目工程建设、市场化运营具体路径措施,并提出到2027年,全省项目规模目标达500万千瓦左右。

04从场景建设看,北京应用场景开放有待拓展,广东、江苏场景开放呈多元化趋势

北京储能项目装机规模较小,应用场景较为局限

截止目前,北京规模较大的储能项目仅有三个(延庆冬奥赛区、怀柔科学城两个电网侧项目、京能集团昌平乐多港用户侧储能电站),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较小。2021年以来,北京工商业储能投资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这一情况主要有三方面影响因素:一是北京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相对较小,总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新能源配储、电力调峰需求相对不足;二是国内用户侧储能盈利仍然主要依靠峰谷价差,一般认为峰谷价差大于0.7元/kWh,初步具备经济性,据CNESA(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数据,2024年6月北京单一制峰谷价差约为0.59元/kWh,不具备发展优势;三是部分安全技术等方面成熟度还有待验证。

广东、江苏产业盈利模式相对清晰,推动多元化应用场景加快释放

广东是唯一全社会用电量超过8000亿千瓦时的省份,电网统调最高负荷1.45亿千瓦,居全国省级电网之首,2023年新型储能电站累计装机规模突破160万千瓦,同比增长125%。广东新型储能盈利模式相对丰富,源网侧储能主要参与调频和现货市场,主要有“容量租赁+电能量交易+辅助服务”,容量租赁收益占比最高,达到60.55%;其次是辅助服务,占比27.66%;现货交易收益占比较小,为11.43%。用户侧储能则主要受益于较大峰谷价差3,盈利性较好。目前,应用场景全面覆盖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三大环节及数字管理、储能安全等延伸环节,业主单位类型包括新能源与火力发电厂、电网企业、独立储能电站和园区、制造业企业等“源网荷储”相关主体。例如2023年中国有研联合南方电网,率先将固态储氢技术应用于氢存储应用场景中,打造了国内首个固态储氢电网侧储能型加氢站应用场景,并实现了全国首个固态储氢项目并网。截止2024年7月,江苏新型储能项目累计建成投运5.4GW,同比增加10倍,电化学新型储能项目规模跃居全国第一,江苏在新型储能商业模式作了系列创新探索,源网侧主要有“容量租赁+顶峰补贴+调峰+调频”收益模式,用户侧储能方面峰谷价差高于0.7元/kWh盈亏平衡点,目前项目不仅覆盖了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等多种储能技术,涉及应用场景包括但不限于电网侧储能、用户侧储能、风光互补储能以及“源网荷储一体化”解决方案。

05进一步促进北京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措施建议

对比视角下,北京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具有差异化比较优势,但较之广东、江苏等先进地区仍有不足,亟需“扬长补短”,推进北京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新型储能创新策源高地。

一是持续推进新型储能技术研发创新。发挥北京创新优势,聚焦固态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等多元技术路线,开展长寿命、高安全、低成本的新型储能技术攻关,持续推动技术创新迭代,同时加强产学研融通合作,谋划搭建一批创新平台,推动储能技术的自主研发。

二是加快引育新型储能产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强化资金、空间、人才等各类资源保障,加快培育龙头企业,推动北京新型储能产业提质升级。推动成立一体化合资公司,聚合各方优势,强化合作,实现储能企业在应用场景、协同研发以及资本等层面的融合发展。

三是加快完善新型储能产业政策体系。完善顶层设计,推动加快制定和出台新型储能专项规划,细化《北京市关于支持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北京市新型储能电站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实施细则和路径。

四是协同推进京津冀工商业储能场景开放。推动利用河北、天津资源和场景优势,鼓励和支持北京企业用户、社会资本等创新商业模式和盈利方式,积极参与、协同推动京津冀工商业储能场景加快开放。

参考文献

[1] 数据来源:据广东省政府数据显示,2023年1-9月营业收入已突破2890亿元.

[2] 廖逸儿,王湘宇.零基 新三样: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预算:美国实践、地方探索与经验启示[J].财经智库,2023,8(06):119-134.

[3] 根据CNESA各地2023年最大峰谷价差的平均值统计,广东省(珠三角五市)最大峰谷价差位居全国首位,达到1.351元/kWh(同比增长7.3%).

于丽芳

高级经济师

咨询工程师(投资)

长期关注新能源、低空经济发展,近年来重点负责和参与了多项北京市及外省市相关产业研究、政策制定

编辑:张 华

审核:刘 敏  

更多资讯

010-63256361-6056

友情链接: